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颖
昨天(7月30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票房突破了15亿。
(资料图)
这个数字已经无限逼近中国影史动画片票房榜第三名《疯狂动物城》。在暑期档中,《长安三万里》成为了一匹“黑马”,社交媒体上,有家长表示自己为了带孩子看《长安三万里》,三天恶补20多首唐诗。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甚至将电影《长安三万里》作为送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最后的一节 "语文课"。
《长安三万里》火了,“唐诗热”更热了。影片中48首耳熟能详的唐诗,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影院“秒变”课堂。身处教育一线,语文老师们看过《长安三万里》吗?他们都在关注啥?想学好古诗词,老师们给出哪些建议?
谈诗更谈人生
诸暨草塔中学高级教师边建松此前出版过好几本书,有诗集和散文集,2018年诗人海子辞世29年之际,边建松老师还写过一本《海子传》,这部跟唐朝诗人有关的电影上映,他早早就前往了电影院观看。
影片中李白和高适的人生之路很触动他:“这部影片实际上讲述了人生、人性,还是很推荐学生去看的,如果只关注诗歌部分,有买椟还珠的感觉。”
“影片中的李白过着纵情诗酒的豪放人生,现实中却一再受挫,高适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前半生怀才不遇,但道路最终越走越宽。两人追寻理想的人生之路,对学生颇具启发意义。”
边老师告诉记者,站在语文老师的视角,他觉得片中对李白的人物刻画有些单一,影片也有瑕疵不足的部分,不过,从古诗词学习的角度上看,观看《长安三万里》这类的影片对学生们理解诗歌、走进诗歌的确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边老师介绍说,这几年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一直在加大,现在浙江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每册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版块,影片中提到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高适的《燕歌行》都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长安三万里》介绍了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看过影片能让学生对这两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更精确地把握和认识。
“现在高考语文一般会选用比较生僻的古诗词,考察学生对诗歌的阅读理解或者表现技巧,在近几年的一份高考卷中,古诗词题目在高考中占了9分,其中6分属于一道简答题,答案灵活,更考验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水平。”他鼓励学生们,有空可以抽半小时写写诗,能培养写作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这个暑假,边老师正在阅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写的一本书《什么是教育》,“里面提到了两种教育,一种叫技能,还有一种叫精神,现在由于高考压力,很多语文老师只能以应试技能为主,但是我们的传统诗词教学绝不应止步于此。”
种一颗文化的种子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金超祎同样对这部影片投出了推荐票。
“人物立体,有血有肉,而且看完你会发现这些唐朝‘顶流‘诗人原来都在同一个朋友圈,是不是更调动起好奇心和探索欲了?”
黄鹤楼提诗和李白朗诵《将进酒》两处是金老师看《长安三万里》时印象最深的部分,观影时,有坐在金老师隔壁的小学生不由自主就开始跟背起来,对这一点,金老师有自己的理解,“观影的孩子们发现,课本上的唐诗被应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这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文化基因。”
此外,她觉得这也跟年纪较小的孩子读过很多李白的诗有关。“小学生比较喜欢五言诗,也喜欢读李白的诗。”
“好诗藏在生活里,可能高年级学生和小学生看这个影片理解的层次会不太一样,但是对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激发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兴趣。”
金老师说,等暑假过去,自己也会在课上跟学生们讲一讲相关的故事,“从浅层次观影顺其自然走向深层次育人。”
开一朵兴趣之花
诸暨城东初级中学教八年级的语文老师陈煜在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对电影院们小朋友们看着看着就能把诗句轻轻地复诵出来,感到非常的惊喜和欣慰,“诗的优美不仅仅在于能读会诵,更重要的是在于让现代人去领悟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胸怀气魄。”
“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这部电影很好地用故事的形式把各个诗人的形象展现出来,诗人和他们的诗作都以更鲜活生动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稍显枯燥单调的文本和解读。”
陈老师认为,古诗词学习虽然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但不同年龄段还是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制定一些“小目标”。
对自己教授的八年级学生来说,除了掌握一些诵读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以外,阅读优秀的古诗文,结合诗歌的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电影中整个影片也是对唐代审美的高度复现。电影创作团队精细还原了唐代的礼仪、服饰、建筑、地理、社会风俗等种种细节,“如果能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于各种细节进行探究的兴趣,那将是对学习更好的驱动。”她说。
“唐诗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真是一派火热!”
杭州市钱学森学校的王旭东老师是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也是杭州市学科带头人、语文高级教师。比起电影本身,他更关注电影带来的诗词热现象。
“最近很多机构都在举办诗歌比赛,还有诗歌研学班。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办三行诗比赛,内容是写写学校的花墙,结果班里十几个学生主动交了自己的诗歌上来。”
“电影肯定有普及作用在,但更重要的是唐诗里的文化DNA击中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王老师认为,这几年古诗词跟古典文学的推广力度都在加大,甚至去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就选用了红楼梦的一段对话。
“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越写越干枯。其实语文学习是有门槛的,语文课本中大段大段需要背诵的古诗,就是要让学生注重名篇、名句的积累,提高文化审美。”
对学习古诗,王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诗,可以学诗歌凝练的语言,练习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美感,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诗词的学习兴趣,王老师也在用比较巧妙的方式引导,比如帮助学生们把诗歌投稿给靠谱的诗歌比赛,播放相关电影,邀请学生们写影评,“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
上大学时,首届《诗刊》青春诗会诗人、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孙武军,是王旭东的老师。受他的影响,王旭东在大学里也开始写诗,从此坚持了几十年。王老师也期盼着,未来会有更多他的学生喜爱诗歌,热爱诗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